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18 点击次数:72
1947年5月,解放军和孙殿英的部队在汤阴打了一仗。这一仗把孙殿英的部队打得够呛,他自己也被活捉了。战士们都说要好好收拾孙殿英,可刘伯承却站出来说:"别杀他,他以前帮过咱们。"
1928 年,孙殿英因为盗掘慈禧太后陵墓而臭名昭著,被世人称为“东陵大盗”。可让人意外的是,他后来居然受到了刘伯承将军的特殊关照。这事儿挺让人纳闷的,一个犯下如此大罪的人,怎么还能得到这种待遇呢?
孙殿英的成长轨迹挺有意思,从街头小混混一路混成了手握重兵的军阀。这种身份转变在民国时期也算是个典型例子了,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流动性和机遇。
孙殿英这号人物,靠着"东陵大盗"的名号在中国历史上可没少留下骂名。不过你还别说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他倒还真有两下子,愣是混出了点名堂。这家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,愣是在乱世里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孙殿英的老家在河南,家境普普通通。他年纪轻轻就混迹江湖,认识了不少道上的人,还加入了庙道会这样的民间团体。这哥们儿很早就明白,要想混得开,得靠拳头说话。于是他开始拉帮结派,干起了土匪的勾当。靠着打家劫舍、倒腾鸦片这些歪门邪道,孙殿英赚得盆满钵满。有了钱他就买枪买炮,一步步把自己的队伍搞大。没过多久,这个街头混混就摇身一变,成了称霸一方的小军阀。
1928年那会儿,孙殿英这名字一下子火了,原因是他干了一票惊天动地的事儿——把清朝慈禧太后的墓给挖了。这事儿一出,他就被大家喊成了"东陵大盗",在江湖上名声大噪。
孙殿英这事儿可不是临时起意,他早就盘算好了。听说慈禧太后墓里藏着好多宝贝,他立马动了歪心思,琢磨着怎么把这些东西弄到手。为了不让人发现,这哥们儿耍了个花招,假装搞军事演习,把陵墓附近都给封了,还拉了警戒线,确保没人来捣乱。
孙殿英带着手下,直接拿炸药轰开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寝,把里面的金银财宝、文物古董全给搬空了。这些东西装了足足二十多辆马车。为了把这些宝贝换成钱,他私下找古董商倒手,很快就发了大财。
孙殿英完全没料到盗墓这事儿会闹这么大。北平和天津那边的情报部门很快就知道了,消息传得飞快。老百姓都炸锅了,一个个喊着要严办他。不过孙殿英可不是那么好收拾的主儿。
为了应对巨大的舆论压力,他直接花钱买通了国民党高层,很快就摆平了这件事。虽然老百姓还是气得不行,但孙殿英只是被扣了个"警戒失职"的帽子,调到延庆就完事了,压根没受到更重的处罚。
孙殿英这个人,从最开始当军阀,后来摇身一变,成了国民党的将领。他的人生轨迹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,从一个地方军阀的身份,最终混进了国民党的队伍里。这种身份的转变,算是他人生中挺重要的一步了。
尽管孙殿英因为盗墓事件备受争议,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军界的发展。在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中,他反而逐渐站稳了脚跟,得到了冯玉祥和阎锡山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赏识。到了1930年,他加入了冯、阎的反蒋阵营,亲身经历了那场影响深远的“中原大战”。虽然最后反蒋势力败北,但这场大战却让孙殿英在军阀圈子里混出了名堂,地位显著提升。
抗日战争打响后,孙殿英表面上投靠了国民政府,积极参与抗日活动,私下却和日军藕断丝连。面对战乱时期的复杂局面,他在各方势力间游刃有余,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。这家伙一边和蒋介石打得火热,一边又跟日军勾勾搭搭,虽然这种两面派的做法被人骂得狗血淋头。
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孙殿英这个人挺有意思,他可是有着双重身份。一方面,他跟日本人打得火热,好像关系挺不错;但另一方面,他其实暗地里在为中国抗日力量做事。这种两面派的做法,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真是让人琢磨不透。你说他是汉奸吧,他又确实为抗日出过力;你说他是抗日英雄吧,他跟日本人又走得那么近。总之,孙殿英这个人,在抗战时期就是个让人看不透的谜。
抗战那会儿,孙殿英这人挺有意思。明面上,他装得跟个抗日英雄似的,可暗地里,他跟日本鬼子、八路军,还有国民党那边都有一腿。这种见人说人话、见鬼说鬼话的做派,让他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。
从表面看,他还是在国民党里混,跟蒋介石一起打日本鬼子。可实际上,他跟日本人压根儿没彻底翻脸,有时候还偷偷摸摸地跟日本人有点小动作,关系挺微妙的。
孙殿英这个军阀可不简单,他很清楚抗战这盘棋不好下,万一选错边就完蛋了。他玩起了两面派,明面上说着抗日的话,跟国民党政府搞好关系;暗地里却偷偷跟日本人来往,就为了给自己多留条后路,好在将来捞到更多好处。
孙殿英在抗战期间选择中立可不是随便决定的,这背后其实有他的考量。他并没有直接投靠蒋介石那边,反而跟共产党还有他们领导的抗日力量保持联系,这样就能给自己争取到更多支持和资源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1939年那会儿,他还跟刘邓带领的129师有过一次挺关键的接触。
那时候,刘邓领导的八路军正在太行山打鬼子,和国民党部队时不时闹点矛盾。孙殿英的部队就在太行山附近驻扎,虽然他本人不亲自上阵,但跟共产党的队伍打交道在所难免。和其他国民党部队不一样,他没那么卖力地搞什么“剿共”,反而更愿意跟共产党那边和平相处。
当年刘伯承率领129军准备跟国民党干仗的时候,部队正好要从孙殿英的地盘上过。没想到孙殿英特别爽快,连问都没问就直接给刘伯承他们放行了。
孙殿英不光找了宣侠父当秘书,这人可是个有名的共产党。宣侠父在跟孙殿英打交道的时候,一直劝他得多关心抗日的事儿,把抗日战斗当成头等大事来抓。
孙殿英这人吧,表面上喊着要抗日,背地里却跟日本人勾勾搭搭,关系相当暧昧。到了1939年,他的部队跟日本人干上了,结果被日军打得招架不住,干脆就举手投降了。这一投降可不得了,等于直接跟抗日阵营划清了界限,彻底坐实了"汉奸"这个名号。
日本投降后,孙殿英立马就投靠了日伪政权,开始听从日本人的调遣。他在日本人的指挥下,依然带着自己的部队四处打仗。
孙殿英最后做出了决定。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终于拿定了主意。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经过反复权衡后的结果。孙殿英心里明白,这一步至关重要,关系重大。他不再犹豫,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方向。这个选择,将影响他未来的命运。孙殿英知道,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,就没有回头路可走。他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到底。
1947年那会儿,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,打得蒋介石政府都快撑不住了。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孙殿英还蹲在汤阴那儿,接到命令要死守这块战略重地。对孙殿英来说,汤阴可不光是他军队的最后一块地盘,更是他保住自己军阀位子的最后一道关卡。
孙殿英琢磨着得把汤阴城守得更牢靠点,直接给城墙来了个大升级。不光把墙加高了,还整了套更结实的城防系统。最绝的是,他在城墙上搞了三层射孔,还专门设了重机枪和迫击炮的阵地。在他眼里,这么一套防守工事搞下来,汤阴城就变成了《固若金汤》的硬茬子,解放军再怎么打也甭想攻破。
眼看着解放军的炮火一波接一波打过来,孙殿英这才明白,汤阴城压根没他想的那么牢不可破。仗越打越凶,他手底下的兵也开始泄气了。不少人心里都清楚,跟解放军比起来,他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孙殿英一看情况不妙,赶紧给蒋介石发报求援,盼着他能派兵来救急。没想到蒋介石的回电让人心凉,就一句话:"希望你能像当年在亳州那样,死扛到底!死扛到底!"这话一出,孙殿英彻底没了指望。
孙殿英完全放下了架子,直接向解放军举手投降。没过多久,解放军的代表就跟他坐下来谈条件,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停火协议。孙殿英手下的部队全都按照要求,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解放军的收编。
刘伯承这个人,心胸特别宽广。他遇到事情从来不计较,总是以大局为重。别人得罪他,他也不记仇,反而会替对方着想。这种宽容的态度,让他在军中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。他常说,做人要大气,不能小肚鸡肠。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,刘伯承才能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游刃有余,带领部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。
1947年孙殿英被抓的时候,解放军战士们可没打算轻易放过他。这家伙以前给蒋介石卖过命,而且还老是见风使舵,动不动就倒戈。更别提他在战争期间反反复复地背叛,老百姓早就对他恨得牙痒痒了。在大家眼里,他犯的那些事儿简直罪大恶极,不严惩都说不过去。
刘伯承的反应跟别人很不一样。他可是解放军的大将,按理说应该严惩孙殿英才对。但这位老将军不仅没这么做,反而主动替孙殿英说话。他直接表示:“这个人不能杀,他曾经帮过咱们。”
不少战士对这个决定都摸不着头脑,甚至有人觉得完全想不通。你说孙殿英这人吧,以前干过盗墓的勾当,抗日和解放战争那会儿还老是变来变去,刘伯承怎么就偏偏要替他说话呢?
说到孙殿英和共产党的关系,其实没那么简单。抗战刚开始那会儿,他压根就没完全站在国民党那边。虽然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人,但他跟共产党打交道时也没把门关死。1939年那会儿,他跟刘邓带着的129师你来我往,这就给两边搭上了线。那时候,孙殿英对老蒋那种磨磨蹭蹭不积极抗日的样子挺有意见,反而对共产党打鬼子这事挺支持的。跟其他国民党部队不一样,他没那么积极去“剿共”,而是尽量不跟八路军正面刚,保持一个中间立场。
孙殿英在一些重要时刻,其实并没有彻底倒向国民党那边,他更多是考虑到国家利益,尽量不制造不必要的冲突。正是基于这一点,刘伯承觉得孙殿英这人还有可取之处,不应该一棍子打死,直接把他划归到叛徒的行列里。
刘伯承这位解放军的高级将领,始终把民族解放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。他明白,光靠打仗可解放不了国家,得把能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。孙殿英这号人物,以前是国民党军官,还当过地方军阀,他投降这件事可不简单,象征着咱们的胜利。刘伯承这么一宽容,既让孙殿英见识了共产党的宽大,也给其他国民党军官提了个醒:解放军不是不讲情面,只要真心悔改,还是有机会的。
孙殿英虽然得到了宽大处理,可这事儿一点都没让他觉得好过。到死的时候,他对自己这辈子特别后悔。你说他这个人吧,老是反复无常,今天跟这个,明天跟那个,把国家和民族都给出卖了。可到头来呢?啥像样的荣誉都没捞着,白折腾了一辈子。
躺在病床上,孙殿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他觉得自己以前干的那些事太对不起共产党和老百姓了。他感慨地说:“我这辈子欠共产党的,欠人民的。共产党真是大度,从来不计较过去那些恩怨,跟国民党比起来,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!”
1947年9月30日,孙殿英带着满心遗憾离开了人世。他这一辈子经历复杂,是非功过众说纷纭,就这样画上了句号。
#百家说史#
